5月5日,對來自江西井岡山中學的楊芊和崔莉莉來說,是值得紀念的日子。這一天,她們和其他98名“零零後”的小伙伴,告別佩戴了7年的紅領巾,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莊嚴宣誓,光榮加入中國共青團。
  楊芊是土生土長的井岡山人,是一名革命後代。在活動儀式上,她代表所有“零零後”新團員發言,以勇敢又獨特的“青春心愿”宣告了自己從少先隊員向共青團員的邁進。
  “我是從小聽爺爺講井岡山紅色鬥爭故事,跟他學唱紅歌長大的。”因為爺爺和爸爸都是共產黨員,楊芊從小就聽到許多老一輩的革命故事。井岡山五指峰下的水庫,挹翠湖上的亭台,還有井岡山上的很多建築都來自她爺爺的設計,獨特的成長環境在無形中給楊芊提供了思想教育和情感認知的基礎。對楊芊來說,這片土地不僅充滿了紅色的故事,還有濃濃的故鄉情。這讓楊芊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神聖使命,從小倒背如流的“井岡山精神”成為她成長的標尺。“在學習上要敢闖新路,勇於創新;在生活上要實事求是;在班級里要團結同學,依靠群眾。”解讀起生活中的“井岡山精神”來,這位正在讀初二的女孩絲毫不比大人遜色。
  但是,站在臺上發言的時候,楊芊卻很緊張。“眼睛只敢向同班級同學的方向看,不敢瞅其他地方。”她和班裡其他同學一樣,還不能完全理解團徽的深刻內涵,但卻對成為一名團員感到無比興奮、緊張。“戴上團徽,發言的那一刻,突然強烈地感覺到,我真的是一名共青團員了!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,好好表現,在小伙伴中起到帶頭作用。”在入團儀式上,楊芊小心翼翼地取下胸前的紅領巾,摺疊好放進校服口袋里,“當了7年少先隊員,我從來沒有忘記過要佩戴紅領巾”。取而代之的是胸前佩戴的小小團徽,在陽光照射下光芒奪目。
  和楊芊一樣,崔莉莉也對自己是革命後代深感自豪。與楊芊不同的是,莉莉一家是因為爸爸工作調動從外地遷移到井岡山來的。莉莉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,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,爸爸也一直在部隊工作,她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近於嚴苛。“我每天早上6點20分就要起床,如果我睡到7點多,我爸會把床掀了的。”但她卻一直很崇拜作為軍人的父親,希望像父親年輕時經歷的那樣入團、入黨。
  一看到井岡山青少年基地主樓前懸掛的巨大而又醒目的團徽,莉莉的心情就無比激動。雖然位於茨坪的青少年基地離自己學校並不遠,但這卻是她第一次以一名共青團員的身份走近它。站在基地的歷史廣場上,莉莉覺得拂面的微風輕柔甜蜜。基地教室的牆壁上畫滿青少年喜歡的“塗鴉”,樓臺上、走廊里到處是自由組合的創意座椅,學員們或學或娛,笑聲不絕於耳。這讓莉莉對共青團員的角色有了直觀認識。“來自全國各地、相互並不熟悉的青年們在這裡很快就熟悉起來、親密無間,很像是走進了一個青年之家。”莉莉說。
  接下來的3天課程,超乎了楊芊和莉莉的想象。100名“零零後”新團員在老團員的帶領下,走進了大井、八角樓、黃洋界等革命舊居、遺址,在紅軍戰鬥的現場尋訪井岡山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,聆聽專家講授井岡山革命鬥爭史,體驗井岡山教育基地獨具特色的“紅軍的一天”等情景模擬教學課程。一路上,既有早已耳聞的紅軍路、紅軍餐、紅軍服,也有他們從未接觸過的“三灣改編”實踐課、“破冰之旅”拓展課和妙趣橫生的互動分享會。楊芊和莉莉沒有想到,在青少年基地接觸人生的第一堂團課,不僅帶著理想旗幟的鮮紅印記,也充滿著閃亮青春的多彩多姿。
  那枚團徽的含義還不止這些。3天里,楊芊、莉莉和同學們每天都接觸到一句話——讓信仰點亮人生。起初,大家只是覺得這句話朗朗上口,喊起來好聽,經過兩天考驗體能與意志的戶外教學課,幾番酸甜苦辣下來,她們開始逐漸理解基地分享給每一位青少年學員的這一神聖“使命”。這些“零零後”青少年收穫了關於信仰的一次啟蒙。  (原標題:井岡山上“零零後”的第一堂團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l34klsd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